-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14-11-06
- 点击:570
- 来源:
一、发展基础和现状
南昌理工学院建校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规定,以全面构建合格本科高校为目标,以原有理工专业为基础,大力推进与航天工业密切相关,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了布局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和专业群。截止2010年12月,学校设有本科专业26个,另外空中乘务、造价管理,分别作为音乐、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工业设计(艺术方向)未计在内,专科专业61个。26个本科专业中,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13个、理学类专业2个、管理学类专业3个、文学类专业6个、法学类与教育学类专业各1个(见南昌理工学院现有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2010年12月”)。2009年,学校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1个专业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南昌理工学院现有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2010年12月)
序号 |
学科 门类 |
学科类别 |
专业名称 |
开始招生时间(年) |
所属院系 |
1 |
工学 |
电气信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05 |
计算机学院 |
2 |
工学 |
电气信息 |
软件工程 |
2010 |
|
3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电子商务 |
2008 |
|
4 |
工学 |
电气信息 |
电子信息工程 |
2005 |
电子学院 |
5 |
工学 |
电气信息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06 |
|
6 |
工学 |
电气信息 |
通信工程 |
2008 |
|
7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2005 |
经管学院 |
8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市场营销 |
2006 |
|
9 |
工学 |
机械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05 |
机电学院 |
10 |
工学 |
机械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009 |
|
11 |
工学 |
机械 |
工业设计 |
2010 |
|
12 |
理学 |
化学 |
应用化学 |
2009 |
生环学院 |
13 |
工学 |
生物工程 |
生物工程 |
2008 |
|
14 |
工学 |
环境与安全 |
环境工程 |
2008 |
|
15 |
工学 |
航空航天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2008 |
空天学院 |
16 |
文学 |
艺术 |
音乐(空中乘务) |
2010 |
|
17 |
工学 |
电气信息 |
光电信息工程 |
2008 |
太阳能学院 |
18 |
理学 |
电子信息科学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0 |
|
19 |
工学 |
土建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
2008 |
建筑学院 |
20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 |
土木工程(造价管理) |
2010 |
|
21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广告学 |
2006 |
传媒学院 |
22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2008 |
|
23 |
文学 |
艺术 |
广播电视编导 |
2010 |
|
24 |
教育学 |
教育学 |
社会体育 |
2006 |
体育学院 |
25 |
法学 |
法学 |
社会学(法律方向) |
2009 |
政法学院 |
26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英语(商务方向) |
2005 |
外国语学院 |
27 |
文学 |
艺术 |
艺术设计(数码方向) |
2005 |
艺术学院 |
28 |
文学 |
艺术 |
音乐学 |
2006 |
|
29 |
工学 |
机械 |
工业设计(艺术方向) |
2010 |
学校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63亿元,组建了10个实验(实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如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投入320万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投入350万元,计算机仿真和控制实验教学投入建设经费175万元,现代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投入400万元,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投入120万元,这些经费投入对改善教学条件起到积极作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现代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机电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及一批专业实验室均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大力培养和引进师资,合理配置和优化师资队伍,在教学条件上基本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学校在大力推动各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突出建设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2010年7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列为教育部一类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列为省级特色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光电信息工程教学团队为省高校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专业教学综合改革为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仿真和控制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为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建立了学校、院系和专业为主的三级课程建设平台,启动两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确定了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9门。其中《管理学原理》、
《机械制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由于学校建校历史短,学科专业建设仅为初步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专业数量偏少,与学校规模不相匹配;2、重点专业建设刚刚起步,专业特色不明显,还没有省级重点专业,校级特色专业也不多;3、专业建设力度偏弱,多数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强,职务、年龄、学历等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实验等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的配置不够合理;4、专业建设计划性不够,少数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招生、就业情况不够理想,专业方向不够明确;5、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亟待提高,课程建设涉及面不广,课程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具有经济与社会特征和我校特色的、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按照“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发展目标
1、目标
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巩固现有学科专业优势,突出重点建设学科,扶植有竞争力的新兴学科,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具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科专业体系。到2015年,我校学科专业要有较大发展,计划2011—2015年每年新增2~4个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数增加到40个左右。新增专业设置基本条件为:符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有稳定人才需求的预测报告;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有较强的学科带头人和符合要求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队伍及实验技术人员;具备必需的开办经费和办学基本条件,保障新办专业教学需要。学科专业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科的优势。狠抓专业建设,全校建设26个左右的校级品牌专业,即在已建11个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再新建15个品牌专业,2011—2015年每年3个,其中,力争12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争取使每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总计约120门)都成为院(系、部)级精品建设课程,进而评选出60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1~2015年每年建设精品课程12门,其中,争取8门左右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2、目标分解
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属院系 |
现有专业数 |
拟增设专业数 |
现有校级品牌专业数 |
拟增建校级品牌专业数 |
拟建省级特色专业数 |
1 |
计算机学院 |
3 |
1 |
1 |
2 |
1 |
2 |
机电学院 |
3 |
1 |
1 |
1 |
1 |
3 |
经管学院 |
2 |
1 |
2 |
1 |
1 |
4 |
电子学院 |
3 |
1 |
2 |
1 |
1 |
5 |
空天学院 |
1 |
1 |
|
1 |
1 |
6 |
太阳能学院 |
2 |
1 |
|
2 |
1 |
7 |
建工学院 |
1 |
2 |
|
1 |
1 |
8 |
传媒学院 |
3 |
1 |
1 |
2 |
1 |
9 |
生环学院 |
3 |
1 |
|
2 |
1 |
10 |
艺术学院 |
2 |
2 |
2 |
1 |
1 |
11 |
外语学院 |
1 |
1 |
1 |
|
1 |
12 |
政法学院 |
1 |
1 |
|
1 |
1 |
13 |
体育学院 |
1 |
|
1 |
|
|
全校合计 |
26 |
14 |
11 |
15 |
12 |
学院课程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
所属院系 |
现有省级精品 |
现有校级精品 |
拟建院(系、部)精品 |
拟增建校级精品 |
拟增建省级精品 |
1 |
计算机学院 |
|
1 |
10 |
6 |
1 |
2 |
机电学院 |
|
2 |
10 |
6 |
1 |
3 |
经管学院 |
1 |
2 |
10 |
6 |
1 |
4 |
电子学院 |
|
2 |
10 |
5 |
1 |
5 |
空天学院 |
|
1 |
8 |
4 |
|
6 |
太阳能学院 |
|
|
8 |
4 |
1 |
7 |
建工学院 |
|
2 |
10 |
5 |
|
8 |
传媒学院 |
|
|
9 |
4 |
|
9 |
生环学院 |
|
1 |
9 |
4 |
|
10 |
艺术学院 |
|
1 |
9 |
4 |
|
11 |
外语学院 |
|
2 |
6 |
2 |
|
12 |
政法学院 |
|
|
6 |
3 |
|
13 |
人文学院 |
|
1 |
3 |
1 |
|
14 |
体育学院 |
|
|
2 |
1 |
|
15 |
基础部 |
|
|
2 |
2 |
1 |
16 |
思政部 |
|
2 |
2 |
1 |
1 |
17 |
共青校区 |
1 |
|
6 |
2 |
1 |
全校合计 |
2 |
17 |
120 |
60 |
8 |
(三)总体要求
1、努力加强新专业建设,使之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继续重点发展与已有专业相关的专业,规划增设14个专业,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大力拓宽专业领域。
2、在发挥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植有竞争力的新兴学科。加快发展机械、轻工、食品、电气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等类学科,考虑增设汽车工程、轻化工程、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城市规划、工程造价、金融、国际关系、对外汉语等专业,以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积极寻找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发和建设江西省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新兴专业。
3、大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4、专业所有必修课应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每个专业建好2门以上重点课程,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加强对全校性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强、教学水平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地位的精品课程。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具有较鲜明特色的网络多媒体课程。
5、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建设梯队,优化学科梯队结构,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师德建设,每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每门建设课程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6、加强教材建设。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理工类专业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要求达到50%以上。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教材。“十二五”期间,学校拟重点资助30部左右的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匹配和资助。鼓励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7、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应重视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探索和研究新时期下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改革,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9、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各课程教学组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10、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均应有制度性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检查办法,除充分发挥校教学督导室评教评学的积极作用外,还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和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校、院(系)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名牌专业、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定期进行建设情况检查。
11、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力争承担一批重大项目,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其它学科专业建设,使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在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该学科的生长点和学科专业的优势,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其它学科专业建设,使学校有限的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要重视学科专业的内涵外延发展,调整、优化我校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学生就业前景好、发展潜质强的专业,整合和改造那些招生就业困难、教学条件差的专业,突出学校办学优势,提高办学效益。
(二)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基于这一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门人才的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拓宽专业口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实习质量,实验教学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内容,实习教学要提高知识和技术含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培养能力;第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带进课堂;第三,专业课内容突出应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第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突出专业特色。
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由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保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鼓励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开展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及物质基础。
(四)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规格、服务方向的基本措施。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将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
增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对所有课程及其实施过程实行审查和评估。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系统性,也要考虑灵活性,并按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服务。
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几个专业,应在构建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上起示范作用,在严格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各自结合专业特长,制定重在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施方案,力争在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经验、新成果。
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基础课、专业课比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选修课比例,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要积极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横向联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五)以师资建设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
学校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首先应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扶持和培养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优先配置优秀师资,并公开选拔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引进10个左右学科带头人和20个左右学科后备带头人,走“精品课程,名牌教师”之路,建立良好且相对稳定的学科学术梯队,培养一批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较完善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和江西省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在学校内部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继续抓好“十一五”期间已立项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建设,使其建设成为学校的示范性课程,并把其建设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加大重点课程建设投入,力争建设几门特色鲜明、教学水平高,在省内外有较高地位和影响的省级精品课程。
四、发展重点
(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建设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重点发展社会需求量大、适应江西省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要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形成我校优势学科专业群。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二)加强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新办专业教学需要。
(三)建立和完善学科学术梯队,形成良好教学团队,促进专业及课程建设。
(四)以课程评估为抓手,大力加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建设,重点建设精品课、特色课,推进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投入
从2011年开始,学科专业建设每年投入经费为人民币120万元,课程建设经费每年投入100万元。
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建立几个优势突出、影响较强的实验、实习基地,推动重点学科建设。
(二)政策制度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制度。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专业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奖励范畴;评选和奖励建设优秀专业和课程,评选奖励一批教学名师,树立一批教学建设典范。
(三)评估、检查验收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推广建设成果。